谴责、反感甚至被当做负面例子,种种冷暴力、不屑的眼神和同龄人的言语伤害都压在罗艾迪身上。
连她奶奶那么磋磨人的时候,最善良的人也就是过来劝几句的时候,算了算了,总不能真把孩子打死。
但还要再说一声,唉这就是报应,谁让罗艾迪的爸爸娶了媳妇忘了娘,不孝顺寡母,丢村里问都不问呢?
这让罗艾迪一度也认为,自己是有原罪的,才会被这么对待,她需要代父母赎罪。
可她九岁的时候,村集体要对外承包几座山,来签字的村民能领点钱的时候,罗爸爸回来过一次。
那个总是说不孝子的奶奶,脸上笑开了花殷勤招待,村里之前也聚在一起骂过罗家小子的中年人,还会给罗爸爸递烟聊天,连曾给孩子说不能学罗家人的那些父母,都没有冲过来说一声,看,这就是反面例子,要离远点。
好像这些惩罚落在罗爸爸身上,就变得轻描淡写,甜蜜蜜起来了。
啊?不是,怎么和说好的不一样呢?
那罗艾迪这些年,被充当发泄对象的意义在哪里?
很快,罗艾迪就知道了,她爸爸仿佛是这世上最忍辱负重的人,媳妇是最恶毒最洗脑的东西,一切都是被罗妈妈教唆的,他情不由衷身不由主,有着天大的不容易。
被饿,被打,被骂,被排挤,被当成野狗的罗艾迪,表示疑问,那她这些年呢?
这样的莫名其妙,大概就和什么谁家媳妇喝农药了,谁家老母自己上吊了,谁家刚出生的女孩掉河里了一样,是种让人浑身发抖的莫名其妙。
在这个对罗爸爸能万分包容和温情的地方,却容不下一个小女孩对童年仅存的幻想。
“我记得村里人说,那个从大学被拖回来的女生,是因为有和她妈妈一样的疯病才被带回来的,婆婆你说什么是疯病,是好不容易考起大学重新擦写人生却被拽回地狱的可悲是种病吗?”
父亲、监护人、乡里乡亲,叠加起来足够吞噬一个年轻女孩的抗争和不屈。
“村子里很喜欢说这些,有的说那个女生真的有疯病,必须关起来吃药否则会拿着镰刀伤人,有的说又逃出去了,在外面打工到处跑,后来欠了一个不好惹的女工友钱,留了个烂摊子就不见了,还差点问她爸追债。”
——父母之恩大于天。
——怎么别人家孩子能听安排,就这个不行。
——小孩子家家的懂什么。
罗艾迪明明记得,小时候还有几户人家会偷偷给她塞点吃的,分点旧衣服穿,可再大一点,好多人家陆续搬走不再回村,就没有人来劝罗奶奶别把人往死里打,开始考验罗艾迪自己躲藏的本领了。
“我奶奶去世之前,说要把我嫁出去,她养我这些年换些彩礼是天经地义。”
村里有哪些人,要花费大笔彩礼去换个媳妇回来?
肯定是有什么问题的,要么是智商,要么是肢体,要么就是有恶习或顽疾,正常女性完全不会纳入婚恋考虑对象的那部分。
幸好,幸好她奶奶还没有开始张罗这件事情就去世了,否则罗艾迪差点要被改大年龄,十二岁伪装成十六岁,嫁给比她大三十岁的丈夫。
至于犯不犯法,没有人去主动揭发,再控制着罗艾迪的人身自由,那就是无事发生。
罗艾迪有的时候在想,这世界上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自己来选择删除身份,去新的地方重新开始。
但好像没有。
当一个年轻女孩突然消失,她的家人可以报案寻找,乡亲能扩散消息,然后不明所以的好心人也会出份力,把人精准的找到。
连只需要爽一下就能得到孩子的明星,有钱有势还有经验,都藏不住自己当爹的真相。
罗艾迪这种还要打拼自己生活,没法完全回避和别人接触的普通人又能躲多久?
她又没有什么二十多年未归案的通缉犯,那么强的伪装能力和心理素质。
尤其是罗家人只要想,他们回到村里找个破破烂烂的屋子,拍个写好剧本容易煽动情绪的短视频,说不定还有团队主动找上他们来运营“寻找女儿”这个事情,最后边诉苦寻找罗艾迪,边大喊着一二三家人们上链接。
啧,画面感真强,真是一点活路都不给人留。
一张身份证背后,是出生地如同血管般扎入血肉的吮吸,罗艾迪查了很多迁走户籍的办法。
最简单的,是考到大学之后可以把户籍转到学校。
其次比较好操作的,是国内除了个别超大城市,大多有针对高学历、有技能等中青年群体的优惠落户政策,有些甚至便利到可以小程序提交,相关资料邮寄即可。
网络存在的一大优点就是打破信息壁垒,尤其是很多真的很善良的网友,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
有的周全到恨不得探出屏幕帮忙操作,罗艾迪甚至能搜到专门针对她这个年纪,所在省市,一些比较好的落户城市推荐,还把可能遇到的坑或麻烦都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