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显然明白他为什么会如此,笑道:
“这就高明了?以后你会发现,报纸和运输体系还会发挥更多的作用。”
“景恪做事向来谋而后动,一环扣一环。”
“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其中一两环罢了。”
“不说别的,他借着办报纸的机会,弄了四十万枚铜活字。”
“下一步,他肯定会用这些铜活字,将能刊印的书籍全部刊印一遍。”
“用不了多久,制作铜活字的钱就能全部赚回来,还能压低书籍的价格。”
“很多珍迹孤本,到时候也会有几十上百本印刷本,不用担心失传的问题。”
如果是以前,解缙肯定会怀疑,但现在他只有敬佩。
天才都是有傲气的,他自然也不缺。
所以,自幼他就没有多少朋友。
想让天才认输很难,就算一时输了,他们也会努力找回场子。
想让天才低头,对另一个人心服口服的自认不如,更是难上加难。
但现在,解缙是真的服了。
他很清楚,就报纸、运输体系、铜活字这一套组合拳,就足够他学一辈子的了。
或许经过几十年的打磨,他也能做到。
可别人也在成长,几十年后陈景恪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所以,实在没什么可比的。
不如就是不如。
但解缙并没有沮丧,反而非常的兴奋。
能与如此大才同处一个时代,实在是一件幸事。
能和大才一起共事,更是幸事中的幸事。
这一刻,他心中充满了斗志。
第363章 沧海
海津镇……现在应该叫海津城——沧海省的省治。
为什么要将省治放在这里,其实没啥好说的。
主要是划给沧海省的土地,没啥特别繁华的地方。
河间虽然也历史悠久,可在明初也是百废待兴的状态。
没有特别的地方,事情反而好办了,只需要选择地理位置最合适的就行。
海津镇临海又直通大运河,作为漕运中转站,各种漕运渠道都是现成的。
因为比较荒僻,搞基建也不用发愁拆迁的问题。
且它旁边就是产盐大户直沽。
综合考虑,实在没有理由不放在这里。
自从沧海省成立,海津城就变成了大工地。
朝廷从各地迁徙了五万人过来,这些人中的青壮和妇人直接被招募成为了建筑工人。
未来他们也是海津城的第一批居民。
四舍五入也算是给自己家盖房子,这些人干活还算卖力。
一座城池的雏形已然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