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也知道,这是难以避免的。
别说是现在,前世民族主义盛行,依然有大把的人没有民族概念。
有些人是因为缺少教育,以至于族群概念不深。
有些人则恰恰相反,正因为书读的太多,自以为掌握了真理,开始否定民族概念。
大明的情况没有那么复杂,纯属宣传教育不到位。
“任重而道远啊。”
朱雄英疑惑的道:“什么任重而道远?”
陈景恪简单的说了一下自己的发现。
朱雄英倒觉得很正常:“嗐,全民推广华夏概念才几年,能有现在的成果已经不错了。”
“你不是经常说欲速则不达吗,怎么比我还着急起来了。”
陈景恪苦笑道:“这么多人被杀,我能不着急吗,我恨不得一步功成。”
朱雄英耸耸肩,说道:“那你想去吧……对了,我爹宣布废朝三日,并颁布罪己诏。”
“还让我代他祭天祭祖……你觉得这样做够不够?”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可以,不过罪己诏的措辞考究一点,重点强调一下族群的概念。”
“再找人写一些族群相关的文章……”
“让大明周报出一期加刊,专门刊登罪己诏和这些文章。”
“我们要趁此机会,告诉天下人何为族群,应该如何对待族群问题。”
“同时也要告诉天下人,为何大明是华夏正统。”
古代是没有族群概念的,至少华夏这一块,族群意识非常薄弱。
强调族群有什么意义,对大家有什么好处吗?
所谓族群,有吃的重要吗?
这也是数年的宣传,效果并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今天陈景恪就要借着这次机会,告诉天下人何为族群。
就在大家为南洋的事情争论不休的时候,突然宫中传出消息。
陛下闻听子民被杀,悲戚不已。
听到这个消息,激进派顿时就高兴了。
看陛下这态度,是要打啊。
保守派却忧心忡忡,陛下可千万不要冲动啊。
双方不约而同的做好了准备,明天早朝一定要好好劝说陛下。
只不过一方是劝出兵,另一方是劝不要出兵。
只是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第二日早朝,朱标眼睛红肿,谈起南洋之事悲痛欲绝。
不停的自责:“大明子民被残害,是朕之过也。”
“朕对不起天下万民,对不起枉死的百姓,朕……枉为天子也。”
闻听此言,保守派一边站出来劝说皇帝节哀,一边默默地将奏疏都塞进了袖子里。
这还劝个啥,算了,爱咋咋滴吧。
激进派则兴奋不已,义愤填膺的说道:
“君辱臣死,请陛下下令征讨不臣。”
朱标并没有当场做出决定,却下旨辍朝三日,并下罪己诏,同时还命皇太子向昊天和祖宗请罪。
罪己诏?
听到这个决定,保守派和激进派都震惊了。
这可是罪己诏啊,自古以来有几个皇帝,愿意主动下罪己诏的。
陛下这是将所有的罪责,都揽在了自己身上。
陛下他……果然胸怀天下,爱民如子。
群臣激动的热泪盈眶。
尤其是文官们,若非氛围不合适,他们都要站出来赞颂吾皇圣明了。
只有少数依然不死心的保守派,注意到了另一个问题。
皇帝虽然还没有公开表态要出兵,可又是罪己诏,又是向苍天祖宗请罪。
还有别的选择吗?
如果不打,这罪己诏岂不是再打自己的脸?
如果不打,怎么回复苍天和祖宗?
他们想要阻止皇帝这么做,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你可以阻止皇帝出兵,甚至不配合朝廷出兵,总不能阻止皇帝下罪己诏吧?
现在诏书下了,你看着办吧。
事已至此,先吃……不是,他们只能安慰自己,皇帝还是很照顾大家情绪的。
没有强行下令出兵,而是以这种更委婉的方式做出决定。
比起太上皇他老人家,可好太多了。
当皇帝要下罪己诏的消息传出后,所有人都意识到,问题的性质变了。
就算是最淡漠,最没有族群意识的人,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
然后一个话题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
离开了大明本土的汉人,还是不是华夏子民。
为了一群远在天边的人大动干戈,到底值不值得。
也就在这个时候,大明周报加印版出版,头版头条就是皇帝的罪己诏。
第二版就是南洋惨案的详细过程。
后面几十篇文章,全都是围绕南洋事故、罪己诏,以及华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