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93节(1 / 2)

甚至发展前景还要超过前世。

这就是他穿越最大的意义。

解缙品尝过后不停点头,表示回去一定要大书特书,向天下人介绍这良种。

陈景恪就趁机将薯叶的吃法,以及薯藤的用处都大致讲了一下。

这让解缙更加高兴。

百姓最困难的,就是粮食收获前的那两个月。

旧粮吃完新粮未收,俗称青黄不接。

那段日子最是难熬,百姓只能吃野菜过日子。

即便现在生活有所改善,在青黄不接的时期,百姓依然是半粮半菜勉强果腹。

如果薯叶子也能吃,那对百姓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好消息。

接着他又仔细询问了殷薯的种种情况,包括育苗、种植、照料等方法。

陈景恪就趁机将前世的经验,夹杂着告诉了他。

等这些消息传开,能为殷薯的推广创造一些条件。

看着兴奋的众人,方孝孺却说道:

“恐怕世人永远都不会知道,良种的发现,景恪居功至伟。”

解缙不解的朝他看去。

陈景恪也很莫名其妙:“良种是陈永和他们千辛万苦寻回,与我有什么关系?”

方孝孺说道:“若无你主张开海,他们哪有机会出去探险。”

陈景恪露出一个大无语的表情:“那照你这么说,这一切都是老祖宗的功劳。”

“若没有祖宗哪来的我们,没有祖宗造出来的船,我们怎么出海?”

“我看你是研究唯物学研究出毛病来了。”

“虽然万事万物都有内在联系,不能孤立看待,可也不是你这种联系法啊。”

解缙也失笑道:“方兄你研究学问研究傻了啊,这话可不能对外人说。”

“否则人家还以为陈伴读要抢人功劳呢。”

方孝孺皱眉道:“我这么说真的有问题?”

陈景恪肯定的道:“有,有大问题,你这简直就是地痞盲流思维。”

方孝孺却露出释然之色,说道:“那就好,看来我之前确实糊涂了。”

这下轮到陈景恪和解缙搞不懂了,你这是闹哪门子?

方孝孺解释道:“很多东西想的太深反而容易入魔,最近关于内在联系方面,我就有点魔怔了,把握不好度。”

“方才问你,不过是想让你帮我确认一下界限在哪。”

陈景恪了然的点点头,这种情况经常出现。

复杂的问题能解决,简单常见的问题反而会陷入迷茫。

“这事儿咱们回头在讨论,而且我的《大同世界》也是时候发布了。”

“你们两个都去帮我看看,做最后的审核。”

两人都眼前一亮:“好,你终于肯出手了。”

-----------------

接着老朱就宴请群臣,以庆祝殷薯丰收。

陈永和等八十多人也被邀请参加。

这可把一群人高兴坏了,要知道之前他们都是普通百姓,随便一个胥吏都能拿捏他们。

哪能想到,有遭一日可以参加皇家宴会。

而且今天的文武百官一个比一个和气好说话。

当然,他们也不是傻子,知道原因是什么。

更知道,这种和谐仅限于此时此地。

宴会上,老朱当场表示要给陈永和封侯,其余人皆有封赏。

这下众人狂喜,站出来叩谢皇恩。

群臣都毫无意见,亩产千斤的结果一出来,封侯就是必然的。

还是那句话,皇帝要是不封他们都敢罢工抗议。

而且传出去也没人会帮皇帝说话。

后人看到这段历史,也会骂皇帝昏庸。

陈景恪趁机提议,要为所有人树碑立传,包括那些死在路上的人。

“都是华夏的勇士,大明的壮士,理当受万民纪念。”

对此老朱自然也没有意见,这事儿说起来也是他们父子的功绩。

毕竟良种是在他们当政时期发现的。

纪念的越隆重,就愈发能衬托皇家的功绩。

陈永和等人对他也是感激不已,陈伴读果信人也。

当初说要为众人树碑立传,没想到现在还记得。

第二天,封侯的旨意就下达了。

陈永和为壮良侯,其余人各有封赏,最低也是个勋位。

真可以说惠及子孙。

亩产千斤的良种被证实,民间瞬间就沸腾了。

这个消息以惊人的速度,向天下传播。

每到一地,都能引起巨大的讨论。

不过也不是没有人怀疑,亩产千斤怎么可能。

这不扯淡的吗。

然而没多久大明周报的加刊就发行了。

头版头条就是良种的消息,并且用一整个版面介绍了殷薯的特征、播种和食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