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26节(1 / 2)

坏处是,思想界进一步教条化。

陈景恪知道,这些小学派的存在具有两面性。

扼杀是最简单的办法,但不利于文化的繁盛。

所以他尝试用一个框架将其都装进去。

在确保多样性的情况下,又不让各思想跑偏。

事实上到了现在,陈景恪也不怕思想界会分裂。

秦国还没有大一统的时候,诸子百家争鸣,思想界空前繁荣。

然而不论是哪个学派,都以华夏文化传承人自居。

秦朝建立后,大一统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陈景恪穿越后,进一步强化了华夏文明的概念。

不管内部思想怎么变动,大家头顶都是同一片天。

这也是他敢于尝试多样性的底气所在。

换成华夏之外的地方,他肯定也会搞一神教,搞唯吾独尊。

因为不这么搞,秒秒钟就能分裂。

而且陈景恪这么做,也有政治上的考量。

拉拢小学派,让他们帮忙完善大同思想。

同时还能使其向朝廷靠拢,支持朝廷的变革。

现在,效果就显现出来了。

各地方性小学派纷纷站出来支持变革,并且基于自己学派的思想,对管事和管人进行诠释。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是实现大同思想的必经之路。

陈景恪得知这些情况之后,自然非常高兴。

让方孝孺从各家思想里,挑选较为优秀的,刊登在周报上。

同时还邀请各学派的领袖,前来洛阳研讨学问。

地点就在洛下书院。

为了支持这一盛举,朱雄英令工部以最快的速度,在洛下书院的旁边修建了一座学宫。

供各学派代表居住、学习、讨论学问。

此举得到了天下读书人的赞颂,朱雄英的个人威望再创新高。

各学派领袖,纷纷动身前往洛阳共襄盛举。

陈景恪也算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了,可面对即将到来的各派领袖,也感到压力巨大。

生怕自己一个失误,将大好局面付之东流。

不过他并没有惧怕。

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

额,算了……咱不怕主要是因为容错率高。

错了没什么大不了的,纠正过来就是了。

只要朝廷一如既往的支持他,就无所畏惧。

朱雄英是最高兴的。

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其实大多数普通人都不太关注政治。

只要自己的生活没有受到影响,谁当皇帝他们并不关注。

很多地方的人,其实并不知道皇帝已经换了人。

这种情况还不只存在于一地两地,而是普遍存在。

不只是古代,即便是前世也一样如此。

华人圈子很大,可是在各国的政治影响力却极弱。

原因就是他们不喜欢参与政治。

可是在国外那种选票政治下,不参与政治你的选票就是无效的。

你的选票无效,就会被边缘化,会被‘意见领袖’们打压,成为政治牺牲品。

言归正传。

普通人不在乎谁当皇帝,也没有动力去了解。

甚至很多人依然认为,当朝天子是洪武帝。

但现在不一样了,读书人开始为朱雄英鼓吹。

这些读书人在地方上,就是天然的意见领袖。

当他们开始鼓吹的时候,百姓们自然也就知道了天子是谁。

他们的反应就是:

哦,好圣孙当天子了?

太好了。

然后这些读书人还告诉百姓,天子雄心勃勃锐意革新,大明一定会变得更好。

当这种声音越来越多的时候。

变革再无阻力。

自我的权威增强,朱雄英自然非常高兴。

也就在这个时候,他顺势颁布了那道震惊天下的圣旨。

要对整个官僚体制进行变革。

先从中枢开始。

即便大家都知道皇帝要变革了,可依然为这道圣旨震惊。

原本大家都以为,最多就是新增几个部门,更加明确各部门的职权。

没想到,竟然是整个体制变革。

这太激进了。

不少人劝阻,希望皇帝稳妥行事,不要过于激进。

还有人找到朱元璋和朱标,想让他们劝一劝。

老朱对此表示:“咱为什么要劝?大明不是一直在变革吗。”

“咱的意见?咱自然是支持皇帝的。”

然后还不忘警告群臣:“你们都给咱老实一点,谁敢拖后腿,就别怪咱不客气。”

朱标的语气就比较委婉的:

“大明变革之路走了十六年,基础早已夯实,是时候尝试对官制变革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