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种类的作物也被迅速纳入古人的驯化计划。各种扁豆开始作为补充性的作物出现,在条件适宜的地方,橄榄、葡萄、无花果和椰枣也成为对人类有价值的作物,各种各样的绿色蔬菜和香料也为人类的食品增添了多样性与营养。人类还从亚麻植物中提取出纤维,进行纺织。
放眼全球,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古人们驯化了粟、黍、菽和水稻;在美洲大陆,古人们驯化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烟草、辣椒、向日葵、南瓜、蚕豆等。此外,古印度人驯化了棉花,东南亚古人驯化了芋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古人驯化了高粱、珍珠米、非洲米……
而且,一旦某种农作物被驯化出来,它就会被古人们快速扩散到远方适宜种植的地区,除非地理阻隔非常大。这是因为,在农业刚刚出现的时候,地球上有大量尚未耕作的肥沃处女地,首次种植农作物的产量会非常高,但是如果连年种植,土壤就会肥力下降、板结难垦。所以,我们的农民祖先们会在一块地上种植一季农作物后,就跑到旁边还未耕种的另一块地上去种植,把前面种过的地撂荒在一旁。
因此,冰期过后最早的那批农民从事的可能并非纯定居农业,而是迁徙农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就有利于某种农作物快速传播到远方。他们还放火烧荒,把丛林烧掉,露出可以开垦的肥沃土地。据估计,早期农民人均耕地可能是现在农民的9倍。当然,那时候的农民人数非常少,但他们到处放火种地的行为,释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很可能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一次显著升高,到距今6000年前尤其如此。
有科学家猜测,冰期过后地球环境进入长达几千年的舒适的温暖期,一方面是自然原因使然,另一方面是人类放火开荒造成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上升,又反过来促进农作物增产。科学实验发现,在二氧化碳升高的时候,大量植物的产量都升高,其中野小麦和野大麦的产量上升得尤其高。这就形成了“正反馈”—古人选择了产量高的野生农作物进行驯化,他们的开荒行为又进一步增加了驯化农作物的产量。
听上去农业起源与扩张的过程令人欣喜,但其实农业也给古人带来了烦恼,比如疾病。
定居的农业群体极易受到病菌、细菌的感染,因为他们不再像狩猎采集者那样经常迁徙,人们不得不同自己制造的各种废弃物密切接触,生活在更加肮脏的环境中。原本现代智人离开充满各种病菌的非洲热带地区,进入欧亚大陆气候宜人的温带地区时,他们受到病菌的危害减弱了,但是在他们从狩猎采集者变成了农民后,病菌危害又复燃起来。
再加上在驯化动物的过程中,他们与各种牲畜亲密接触,许多畜类疾病传播到了人的身上。比如基因研究表明,可能是长期以来对人类构成最为严重危害的病毒—天花,就是从阿拉伯骆驼身上传染给人类的。此外,还有各种流感、麻疹等,也都来自其他动物。
更典型的例子是肺结核。结核杆菌能够引发人类肺结核,这种传染病每年让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丧命。基因研究表明,最早的结核杆菌可能在几万年前的非洲诞生,不过当时对人类社会的威胁很小。今天流行的结核杆菌的共同祖先出现在大约1万年前,正好是农业诞生的时间。甚至在地点上,结核杆菌从西亚的新月沃地诞生,随着早期农民的迁徙和交流,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人类农业社会的发展,不但让自己吃饱了肚子,还促进了结核杆菌的快速传播。
第四章 草原之路——激发东亚文明的传输宽带
这是一座中国史前最大的古城,面积超过了400万平方米,同时代的良渚古城也只能排在这座古城的后面。
这是一座三重城址结构的古城,方形的城墙内外三层,将城市分成了外城、内城和皇城台三部分。
这是一座建筑技术精湛的古城,城墙内实夯土,外砌石块,石砌墙体非常平整,连墩台拐角处都呈直角,堪称建筑杰作。
这是一座防御固若金汤的古城,城门结构复杂,包含内外两重拱卫城门的瓮城;城墙分布着凸出墙体的马面和角台,无死角地守护着城墙。
这就是石峁古城,4000年前屹立于今陕西北部神木境内。城池面积如此巨大且军事防御如此强大的古城,它的建造者是谁?它要防御谁的侵袭呢?
石峁疑云
石峁古城大概从距今4300年前开始建城,延续了300年后遭到毁弃。古城刚好位于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的山地区域,向北是绿色的无垠草原,向南是黄色的松软土地。这座古城神秘地未见于史书之中,因此要探寻石峁文化的来龙去脉,只能依靠考古发掘。
石峁文化与中华大地有着很深的文化联系,从其对玉器的推崇可见一斑。石峁遗址的城墙墙体里镶嵌着各种玉器,比如玉铲、玉璜等,这并不是谁心血来潮的恶作剧,而是建造者精心地把雕琢好的玉器成品插入垒砌石块的缝隙中。在石峁文化的墓葬中,也出土了玉器陪葬品。我们知道,中华大地上的古人很早就孕育了玉文化,早期他们把玉器作为与神灵沟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