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重生七零卖大菜人生赢家定是我 第21节(1 / 3)

油盐都金贵的年代,清蒸鱼水煮鱼吃多了也会腻,那总只能想着法子换着花样去吃。

鱼圆就是这么来的。

把鱼宰杀剖洗净,从尾部沿背脊骨剖成两片,去掉鱼头,劈去脊骨与肚裆,然后把鱼肉洗干净。在鱼尾部用钉将鱼固定在砧板上,用刀刮取鱼泥放到新鲜的肉皮上,将鱼泥排剁至起粘性。

然后将鱼泥放到一个铝盆里,加碗水搅开,放盐,顺同一方向搅拌至有粘性。然后再加碗水搅拌至鱼泥起小泡时,静置5~10分钟。最后再加半碗水,继续搅拌均匀,加入味精、姜汁水搅匀。

这个时候其实放冰箱冷藏一会儿会更好,但是没有冰箱。沈春花感觉这天气温度还行,便随便放了一会儿就进入下一步了。

找个大锅,里面舀入半锅冷水,用手将鱼泥挤成大胡桃似的鱼圆,然后再用勺子一刮,放进冷水里,中小火渐渐加热到水开就行了。

鱼圆易老易碎,锅里的水只要保持这种似滚非滚的状态就行了。

一整个中午,沈春花就收拾了两条鱼,做出来的鱼圆数一数也才50颗,留10颗家里吃,剩下的,看看梁生娣下午还有没有鱼抓回来,有的话一起做了,通通晚上带过去卖吧。

他们这地方,有道传承了百年招牌菜——绍三鲜

据说始于南宋,由当地首富员外府上的家厨首创。他用稽山上放养的土猪肉做成肉圆,将本地的越鸡炖汤,还把一早在鉴湖钓到的鱼做成鱼圆,并加入田野里新鲜采集的各类蔬菜,以及山笋、河虾、火腿等食材用汽锅蒸制。

宋高宗赵构品尝后大呼“鲜哉、妙也”,在得知这道菜的食材汇聚了越州稽山、鉴水及田野之精华后,亲自取名——“绍三鲜”。

当然,这都是相传,具体历史到底是怎样的,只能去问宋高宗自己了。

但越州大地上的人们,的确对三鲜汤一直保持着最高的敬意。

哪怕到了四十几年后,山珍海味都是家常便饭的年代,红白喜事上最后一碗压轴大菜,依然是绍三鲜,那是龙虾鲍鱼都换不来的地位。

不过现在大家还都是一穷二白的时候,吃顿肉都难,更别说加了肉丸、鸡汤、火腿的三鲜了,那都是过年的大菜。

平时嘛,就用清汤鱼圆过过瘾吧。

【第38章第38章这日子啊~神仙都不换啊~】

梁生娣下午不负众望的又带回来了四条鱼,主要是林书赶抱不动了。

沈春花先把中午做的鱼圆加了点大头青菜和过年的咸肉片一起放了碗清汤鱼圆,又红烧了一条最小的鱼,炒了个鸡蛋。

又给一家子吃的来不及说话,满屋子就是扒饭的声音。

今天吃的最欢乐的不是梁生娣,也不是老三林书超,反而是最小的林淑美,几个哥哥姐姐们都吃完饭了她还不想下桌。

一颗鱼圆放进她的饭碗里,用勺子捣得稀碎再拌着饭吃,既有鱼肉的鲜美,又不怕有鱼刺扎喉咙,再加上一勺鱼圆汤,那饭感觉都得到了升华。

15颗鱼圆,她吃了整整五颗。最后还是沈春花怕给她吃坏了,停手不肯给夹了。

“妈妈……吃圆圆……”林淑美坐在椅子上,两条腿晃荡着不断地用手指指着汤碗里的鱼圆,还张嘴示意。

沈春花摸了摸她的肚子,这姑娘可不仅仅吃了5颗鱼圆,这一整碗饭都没了,已经是她平时食量的两倍了,摇摇头,“不行,你今天不能再吃了。咱们明天再吃吧。”

“明天,圆圆……”

“嗯,明天再给你做圆圆吃,今天先不吃了。”

小姑娘这才罢休,刺溜一下从椅子滑到了地上,翘着两根羊角辫,一扭一扭的跑院子里去找哥哥姐姐玩了。

老四下桌的时候,梁生娣正把那条鱼的鱼头里里外外的给吸溜了个遍,见大家都吃完了,又把汤碗底下剩下的那颗鱼圆和汤一起干了个底朝天。

吃完摸着肚子直打饱嗝,摇头晃脑的说道,“这日子啊~神仙都不换啊~”

今天晚上出摊卖菜的是林国庆,不用去齐发根那走一趟了,又能多睡会儿再出发了。

沈春花赶在大家睡觉前,把那三条鱼刮吧刮吧的都做成了鱼圆,拿了一个家里最大的铝盆,倒上冷水,放进鱼圆,然后盖上盖子拿给林国庆。

“啧,这也不严实,等会路上会不会洒了啊?”林国庆小心翼翼的放进篓里,试着背起来走走。下一秒就被沈春花给拦住了。

“诶,不行不行,背起来肯定得倒。”

最后,沈春花翻出一根扁担来,把鱼圆盆放在篮子里挂在担子一头,上面在盖上菌子筐、挂上杆秤、充电灯等杂七杂八的东西,才勉强和另一头的笋保持了个平衡。

“一会儿就这么挑着去吧,走的时候小心着点。咱攒点钱,到时候买辆自行车或者三轮车,就什么都太平了。”

不怕东西多装不下,也不怕走几小时路累成狗了。

沈春花吁了口气,用袖管擦着额头少微微沁出的薄汗,这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