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此人,纵使身上有再多封建帝王的局限性,但有一项闪光点是不可磨灭的:
他是一位仁君。
是啊,长安陷落了,天子出逃了,那长安城的百姓呢?
乱军已入京城,沿途的百姓是否尸横遍野,饿殍满地呢?
无边的愧疚蔓延在李世民心中,极致的愤怒冲昏了他的头脑:
李隆基,此贼可恨,此贼该死!
“陛下息怒,当务之急是安抚百姓。”
这就到了众臣们熟悉的领域了,他们早知天幕会放出一些不太好的消息,于是提前做好了准备。
果不其然,派上了用场。
事情有条不紊地安排了下去,李世民情绪平缓,却依旧头疼:
此事与雉奴毫无关系,纵使李隆基是李治的孙子,但如今的雉奴还只是个婴孩呢。
但李世民清楚这一点,不代表众人都认同这一点。
他本已下定决心,专心培养雉奴,如今又横生枝节
阿耶那边不知道又会出什么幺蛾子,承乾和青雀还等着他来安排。
大唐究竟是不是亡在了李隆基手上?安史之乱又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要如何改变天幕的预言呢?
相较于唐朝,宋朝和明朝更倾向于将此事引以为戒。
赵匡胤心中怅然,唐太宗多么英明神武,但子孙不成器,最终也是草草收场。
他征战沙场多年,虽未百战百胜,但也算捷报频传,竟也有钦徽二宗这样的草包后代。
唉
此时尚不知实情的宋太祖,默默地替弟弟背起了这口锅。
朱元璋那边更是对一众皇子皇孙疾言厉色:
太监,他早已规定其不许识字。
后妃,也只允许选些平民女子,重德行轻容色。
朱元璋立下的祖训恨不得一加再加,但君子之泽,尚且五世而斩。
不知老朱的智慧,能保佑大明朝几代子孙?
第12章 日月当空,她即日月 至高至明日月,至……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正所谓,史家不幸诗家兴。我看过一个有趣的统计,安史之乱后的诗作数量和质量都远高于安史之乱前。”
“唐朝确实涌现了非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大李杜、小李杜,诗仙、诗圣、诗鬼、诗佛,还有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思来想去,还是打算来聊聊我们的诗仙李白。”
“李白这个人,是个天才。”
“他生在盛唐,长在盛唐,性情爽朗,自有一番豪气。”
“比较有名的事迹,就是力士脱靴,贵妃磨墨。李白作诗时,对天子近臣也呼来喝去,还让天子宠妃为他磨墨,听起来很爽,但也佐证了他的确没什么政治敏感度。”
“有一句诗很有名,估计大家都听过:”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这么狂放!虽是写李白,但其实是杜甫所作。”
“安史之乱后,李白站错了队,被判流放夜郎,晚年逢大赦,在短暂的重获自由后病重而亡,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介绍诗人,自然少不了他的代表作。”
明月依次背诵了一些李白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诸如《蜀道难》、《梦游天母吟游别》这种高中必背长篇,时隔多年早已忘得干净,让她背下来也太难为人了,只挑了几句记忆格外深刻的复述出来。
如此这般,她也回答完了今日的问题,结束了视频录制。
诸朝热火朝天地讨论起了明月提及的这几首诗:
秦汉的“诗”如今还是《诗经》中的模样,对于李白的“绝句”都颇感新奇。
唐朝人领略过前面四位的生平后,面对李白这个桀骜不驯的诗人反而倍感亲切,才子嘛,都是有些傲气的,不足为奇。
宋明两朝的读书人则争论着李白和杜甫谁才是唐朝诗人的1。
【答题完整,获得一次抽奖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