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没有情窦初开时,谁又不是如此过来的……
只要妥当处置,再过些年回首往事,那些留在岁月里的好感,会依旧美好……
……
过了灯节,便是贾母生辰。
虽然今年不是整寿,但以老太太一等国夫人的地位,依旧动静不小。
从十八那天起,就不断有寿礼送来。
甚至还有人远从金陵老家而来。
到了二十日,都中各大王公府第,也纷纷遣人来送礼。
因为不是整寿,所以贾家并未大发请柬,宴请宾客。
所来送礼者,也多是管家婆妇之流。
尽管声势依旧浩荡,却让贾琮有些失望……
他所想见者,可不是这些人。
不过随即他就冷静的想明白过来,他自己有些太过心急了些。
何况,若当真是大张旗鼓的操办贾母生辰,贾政反倒不便将他带在身边。
那太不给贾赦颜面了不说,再者,他的出身,也不合适。
豪门大宴,没有庶子招待的道理。
如此做法,近乎当面打脸,贾政又怎会为之?
再者,贾母也未必乐意。
因为这等待遇,怕是连宝玉都未曾有过。
贾宝玉也只有在小规模待客时,才能被贾政带在身边。
说到底,荣府明面上依旧是贾赦为承爵人,继承人则是贾琏。
贾政亦不好做的太过……
想清楚这些后,贾琮自我安慰之余,也在自省己身。
人心不足蛇吞象,凡事最好不要想的太容易。
可以借势,却不要奢望不劳而获。
立正己身方是根本。
所幸,也不全无好消息。
虽然除却几家极好的世交故旧遣了内眷来贺寿外,王公府,嗅之如恶臭,观之欲作呕,实在难以下咽,极少观读。
所以连起码的及格线都达不到……
见贾政的面色愈发难看,贾宝玉也如丧考妣的站在那,。
程日兴、詹光、单聘仁等清客相公劝之无用,贾琮道:“老爷,宝玉有一项极出众的学问,我却未曾入门。
往后若有机会,当向他讨教学习。”
贾政闻皱眉喝道:“琮儿莫学这些油滑心思!
你是清白读书人,如何为这畜生辩解?
你虽比他只大半天,也是他的兄长,当严厉教训才是。”
贾琮苦笑道:“老爷,非我轻狂,敢当老爷面乱。
只是听说,宝玉的韵诗作的极好。
可我……还根本没入门。
日后下场,经义、韵诗和策论都是必考之题。
我却只读了四书,所以方有此。”
贾政闻面色稍霁,见贾琮一脸诚恳之色,点头道:“你能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自揭己短,又能不耻下问,便是好的。
不过,你如今才读四书,离下场还早,怎可急于求成?
待一气将四书读熟读透了后,再论韵诗吧。
到时候,可寻这几位老先生请教。”
贾琮闻,躬身领教道:“谨遵老爷吩咐。”
又对程日兴、詹光、单聘仁等贾政看重的清客相公们行礼。
贾政见其能领受他的教诲,又如此知礼,恭敬之中保持着不卑不亢之态,便愈发入了眼,连连点头。
又经此打岔,淡化了方才恨铁不成钢的怒气,再看宝玉,也没了先前那样大的火气。
随意教训指点了两句,让其用功读书后,就听大厅门外传来通报声:
“顺天府通判,傅试傅大人到!”
……
ps:说两点,一,关于贾母生辰之日。
原著中就有两个说法,一是过了灯节,与宝钗撞了个巧,也就是正月二十一。
还有一说法是八月。
这个不影响什么,所以就选了头一个说法。
争议比较大的问题。
老书友多是从上本书跟过来的,对这种说法真的见多了,所以觉得太水。
但新书里又不得不定下基调,否则好多新书友还以为贾家是个乡村地主家,只要贾琮中个秀才举人,就能全家跪舔。
至于行文散的问题,是因为我寻的那些论证观点,都是从红